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 | 优秀报道须下“笨工夫”:两部作品主创详述新闻报道方法论

郑立猛 刘艳琼 广电时评 2020-01-28

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可以脱颖而出?优秀新闻作品具备哪些要素?在9月20日的总局例会上,山东卫视《调查》栏目记者郑立猛和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记者刘艳琼,分别分享了入选总局二季度优秀电视新闻作品《农村厕改莫搞形式主义》和《对话“挡刀女孩”崔译文:请相信世界的美好》的创作历程。



作者:郑立猛  刘艳琼


《农村厕改莫搞形式主义》


分享人:

山东卫视《调查》栏目记者


郑立猛



践行“四力”, 做好舆论监督工作


近年来,山东开展了“农村厕所改造行动”,曾经的“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老式旱厕很多都改成了干净卫生的新式厕所。这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也满足了农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在农村厕所改造的过程中,少数地方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今年二季度期间,山东卫视《调查》栏目播出《农村厕改莫搞形式主义》新闻专题视频,将调查对象聚焦在关乎每个百姓生活的“厕所”上,关注山东“农村厕所改造行动”的进程、效果以及改造后续实际应用等方面,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寻求问题的合理解决途径。



选题:记者需要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为什么会关注农村厕改?栏目组发现该选题具有一定偶然性。

 

山东卫视《调查》栏目组长期采访内容主要为基层采访,尤其是农村的基层采访调查。但在栏目组进行其他采访时发现,有些厕所虽然已经做出了整改,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个摆设”。如果一个村的厕改出现问题,一个老百姓抱怨,可能只是个例,但当栏目组不断听到老百姓反映相似的问题:冲水不方便、冬天水管冻坏、厕所坏了不知道找谁修等大大小小的问题时,栏目组意识到,这是一个共性问题。


 

厕所虽小,但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老百姓怎样看待上级的惠民政策,厕所问题就不是小问题。能在身边小事、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值得关注的共性问题,是一个合格的记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采访:采用“笨办法”, “脚力”来制胜 

确定了选题方向,如何把新闻采成、采好?山东卫视《调查》栏目组用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回答,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而把“脚力”排在首位,则是要求新闻记者能够多出去跑、多下去跑。

 

《调查》栏目组的名称取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面对舆论监督类选题时,“四力”中“脚力”要求的“跑”便成为与往常不同的跑,而是“负重跑、越野跑”。半个月时间内,栏目组跑了山东省内的七个地市,几乎在每一个县区都随机选取样本展开调查,提高调查样本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多样化呈现问题的层析内容。


 

调查过程中,“辛苦”没有成为阻碍栏目组的主要阻力,让不愿意面对镜头的村民们能够在镜头面前自然地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成为栏目组需要攻克的难关。当栏目组与村民聊天时,村民往往对厕所问题抱怨连连,可要是真采访的时候,大都不愿面对镜头。遇到这种情况,栏目组只能不断与村民沟通,就像和邻家大叔、大婶聊家常一样,逐渐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打开心扉。对于栏目组而言,虽然是个笨办法,但却最奏效。

 

除了“问”的过程坎坷,做好调查新闻还需要团队能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如新闻中化粪池渗水严重的案例,由于化粪池渗水并不影响厕所的使用,对老百姓也未产生较大的威胁,所以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并不多。但是,团队人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化粪池的通风口在外面,通风口的盖子可以拧开,于是拿了根竹竿,逐一打开探视化粪池中是否有水,通过栏目人员的一系列行为,观众能够清楚了解节目想要呈现的问题。

 

因此,无论什么采访,比拼“脚力”虽然是个笨办法,却也是能够获得丰富的一手材料的好办法。


制作:考验“脑力” 理性分析

“多出去跑,多下去跑”,秉持这一原则,栏目组在短期内积累了20多个样本案例,拥有了大量的素材。但是,20多个样本案例是否需要在节目中全部呈现?

 

经过栏目组团队的深思熟虑,考虑节目体量等因素,最终决定将样本内容进行提炼,选择能够解决的共性问题加以展现。例如,建筑质量差、验收不严格等是前期监管不严造成的普遍问题,通过后续工作可以解决。但部分地区工作推进速度较慢,不仅与当地有限的经济条件、财政支持不够有关,还有其它深层次原因。《调查》节目通过对样本的层层筛选,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落实不力、搞形式主义上,使得问题得以进一步聚焦。



节目焦点确定后,《调查》栏目作为舆论监督的电视载体,监督的落脚点要在何处?经过调查与分析,明确调查初衷与栏目诉求后,栏目组坚信调查绝不仅仅是曝光问题,更需要探索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栏目组成员看来,这也是考验“四力”中“脑力”的一个方面。

 

新闻短片中,厕改的具体工作一般是由当地村委会实施,部分村干部即使在镜头面前依旧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但在报道中,如果厕改问题只是简单地归咎在个别村干部身上,节目的调查分析或许也变得肤浅了。在此情况下,《调查》栏目中设置的“智囊团队”便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调查》栏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领域专家组成“智囊团”,“智囊团”全程参与节目策划和采制过程,及时对报道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估。充分借助“外脑”的作用,帮助栏目对案例进行抽丝剥茧般地深入分析,以求寻找问题的有效解决路径。

 

舆论监督重在建设。一直以来,新闻工作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所以,《调查》栏目的工作总是遵循“坚持舆论监督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为目的”。舆论监督的工作并不容易,但是,正因为有困难,才需要有担当、有理想的人扛起这份责任,用有力度的作品推动各项工作的进行。


《对话“挡刀女孩”崔译文:请相信世界的美好》

分享人: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记者


刘艳琼


真实讲述、朴实表达,呈现小人物的高光时刻


2019年3月10号晚,在桂林读书的浙江女孩崔译文在下晚自习时,路遇男子行凶。她两次用身体护住同学,身中8刀,保住了同学的性命。此后,崔译文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挡刀女孩”。


如何真实自然地呈现一个平凡人的不凡?今年5月,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策划制作的《对话“挡刀女孩”崔译文:请相信世界的美好》入选总局二季度优秀电视新闻作品,在1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通过真实讲述、朴实表达,呈现了小人物的高光时刻。



对新闻事件的最准确研判

新闻记者作为一名传播者,向大众展现什么、传递什么,大众就会从记者的传播中看到怎样的世界。

 

主流媒体如何才能不负使命?具体到浙江卫视的中国新闻名专栏《今日评说》栏目来说,除了解读和传播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探索电视理论节目创新外,还在10分钟的短新闻访谈上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将大时代中的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作为主要访谈对象,通过挖掘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事发到4月底崔译文出院,她的挡刀事迹已在各类新媒体传播。作为新闻人,崔译文的经历让团队想到了“江歌案”,但此次事件的结局却是令人欣慰的:一是救人的女孩和被救的女孩都活着;二是“江歌案”发生后,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时,仍有勇敢的女孩同当时的江歌一样站出来,英勇救人,即使这个女孩只有20岁。于是,栏目主创迅速判断:这是一个能够很好地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


 

当时已有的新媒体报道大都寥寥数语,并没有对女孩的事迹深入挖掘,“报道真空”的情况为栏目组提供了二次挖掘的机会。于是,浙江卫视记者抓住机会,放弃五一小长假,直奔桂林,并成为了第一家对少女英雄崔译文进行专访的电视台,成为了她首次敞开心扉倾诉的媒体对象。


真实记录不平凡的美丽

此次访谈节目是要塑造一个英雄,还是要展现一个平凡人的非凡时刻?出发前,团队初步定下采访基调:力求真实自然、不拔高、不渲染,聚焦普通人的英雄一刻,并在二次挖掘时重点关注 “女孩被广泛关注之后”。

 

如何让访谈做到真实、平实、自然?记者做出了四方面的准备:


广泛收集信息,增加记者主观了解。出发前和路上团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了崔译文的资料,比如联系她曾经就读的学校、她的邻居等,打听人们对崔译文的印象和评价。

 

提前接触,消除被访谈对象的陌生感。出发前,团队就加了崔译文的微信,并安排与她年龄相近的一位90后记者和她联系、聊天,告诉她我们的目的、想法。在到达桂林的当天晚上记者便直接赶到女孩的住处,面对面了解更加真实的崔译文。


 

通过沟通和了解,记者发现崔译文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性格乐观向上,能够用自己的幽默化解“生与死”的沉重。比如,当被问到:“当时看到那个刀,你就不怕吗?”时,崔译文说:“说实话,那个刀……我根本没看清楚,我只是看那个男的个子还没我高,我就冲上去了。”当被问到:“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崔译文笑着说:“如果我再遇到这种事,那我也太幸运了吧?那我得去买彩票了。”就这样,一段关于“捅刀子”的话题,在欢声笑语中愉快结束。于是主创团队决定在节目中再现这样一个真实、可爱的女孩。

 

主持人定位于“知心姐姐”般的倾听者,尽量少问,少打断,多倾听。为此,主创团队将前期问题简化为更口语化的短句,比如 “伤哪儿了?疼吗?哭过吗?后怕吗?”等。


不设定被采访对象的回答方向。在采访前和采访中的沟通中,主创团队没有对崔译文的回答和状态提出要求。当女孩问到:“我要讲些什么?准备些什么?”时,主创团队告诉她什么也不用准备,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此外,对于采访地点的选择也选择她熟悉的学校,从各方面保障崔译文能够展现真实的自己。


“设计”有逻辑、有主次、有提炼的新闻

虽然新闻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策划设计,但是新闻的表达方式是可以设计的。在团队看来,有逻辑、有主次、有提炼的新闻,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越是简洁自然流畅、看似一气呵成的作品,越需要精心设计。

 

“挡刀女孩”访谈期间,从结构到每个问题之间的关联、层次,再到是否插入VCR等问题,主创团队都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



首先,采访前搭好作品框架:第一部分聚焦女孩伤情和目前的恢复情况;第二部分回顾事发当时,聚焦平凡人的英雄一刻;第三部分聚焦女孩“火”了之后,提出一些直击灵魂的提问。这其中前两部分是铺垫,第三部分是重点,承担着提升作品深度和提炼主题的作用。

 

为此,团队在第三部分里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如“假如这个事情再发生一次,你还会这样做吗?”“也有很多网友说要向你学习,你觉得他们要向你学什么?”“你觉得自己是个英雄吗?”“你现在火了,你知道吧?”“你觉得大家为什么会这么关注你?”“你会有偶像包袱吗?”“你希望当这件事慢慢地淡出大家的记忆或者视线之后,最终留给大家的是什么?”等。


在两段VCR设计方面,VCR1介绍了女孩养伤情况,妈妈眼中的女儿,女孩眼中的生与死;VCR2聚焦女孩回到学校后,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她。


 

表现形式上,团队将访谈设计为无配音版,用简单的场景、环境和细节呈现真实。如,崔译文与同学嬉笑打闹的日常、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的瞬间、崔妈妈忍着眼泪微笑着照顾女儿、崔译文在医院里画的那幅画“死神送我出来”等。此外,团队还在很多细节上做出艺术处理,如崔译文上药时,并没有拍摄她的伤口画面再打毛玻璃,而是用她的一些日用品画面来替代等……正因为有了详细的采访方案,团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访谈和VCR拍摄。


“团队协作”需要默契 

《对话“挡刀女孩”崔译文:请相信世界的美好》时长共10分钟整,包括与崔译文的面对面访谈、对其母亲的访谈、出院后的生活等多个空间场景。可以说,这个作品是团队协作的产物,记者、摄像、灯光、化妆、制片等每一个岗位工作人员,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如团队中的一位摄像大哥在听到女孩说自己爱打游戏时,他就提醒主持人能否加个问题:“在游戏里你喜欢玩什么样的位置?”于是就有了一个看似巧妙的回答:“辅助。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也不是特别厉害的一个,就是默默无闻去帮助别人的。”



再比如当时结束语想了很久想不好,团队成员就分享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一位90后记者说:“我不会觉得自己不敢上去很羞愧,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很佩服她。”于是,有了最后那句结束语:“可能我们不会因为自己这样的胆怯而羞愧,但是我们会为你这样的挺身而出而骄傲”。

 

在“挡刀女孩”之后,这支团队还一起创作了很多期人物对话节目,成为浙江卫视新闻栏目的一大亮点。崔译文的事迹让参与报道的创作人员更加相信了世界的美好,也让主创团队坚定了把美好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信心。正如一位网友对崔译文的评价:“众生多是偏见擦过的刀,而你是真理的子弹”。在栏目主创团队看来,记者也是真理的子弹,追寻真理与传递美好,是初心,更是责任。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 | 从三个人的“朋友圈”,看《汉语桥》的初心与创新

总局例会案例 | 如何打动人、深传播?这三则新闻报道有扎实的“方法论”

总局例会案例 | 《国乐大典》上新国潮,助推国乐“燃”起来

总局例会案例 | 一封封“跨越时空的回信”,在历史与现实中真情对话

总局例会案例 | 这两期媒体人践行“四力”的节目,让人含泪看(听)完

总局例会案例 | 如何让主旋律闪亮动人


·End·

编辑 | 饶文渊 薛腾飞 王海婷

>>两项广电行业标准9月5日起实施 

丨通知

>>重要宣传期湖南卫视布局五大方阵

丨一线

>>腾讯视频百部作品献礼“70周年”

丨一线

>>“一带一路”上的《共同命运》

丨纪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